这时的沈渊和苏小棠也从外面转了回来,一进了自己的院子,父亲就给他介绍了他的族叔沈玉台。
这个沈玉台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在家中平时也没啥人跟他聊天儿。
所以他对沈渊之前浪荡江湖的事迹,居然是一无所知。
沈玉台一见到沈渊衣着朴实,文质彬彬,倒是觉得十分投缘。
于是他也不管辈分,把沈渊拉下来坐下,两个人就聊起了学业。
当他听到沈渊在经史方面的了解程度,就知道沈渊的学业很扎实。
然后又问起八股时文来,沈渊却说还没开笔,沈玉台顿时就大摇其头。
“来不及了来不及了!这时文可难了!”
沈玉台担忧地对沈渊说道:“你虽然通读经史,但没奈何还有三四个月就要考试了。”
“就这么点时间,你连破题跟承题都搞不明白,怎么考啊?”
沈渊一看沈玉台这个样子,就知道这是个实心眼儿的人。
不过族叔脸上对自己的那份担忧却是自内心的,这一点沈渊当然能看得出来。
于是他笑着说道:“最近我也找到老师了,马上就要开笔,到时候再看吧……我听说童子试考的都是基础,文章上倒也并不太艰深困难。”
“咋不难呢?”
这时的沈玉台皱眉说道:“不难我能考了十五六年?
可难了我跟你讲!”
沈玉亭在旁边,,看着自己的儿子心平气和地人待人接物,他的心里也是暗自感叹。
儿子心思通透,一拍脑袋就是一个主意,为人处事时更是人情练达。
这要是在会试的时候写策论时,想必各种题目他都有一番别出机杼之论。
不过这童子试一关,倒是难过……唉!沈玉亭的担忧也不无道理,原本他若是县令,当然县试阅卷的事是由他来做的。
不过他现在虽然代理的是县令的职权,在考试的时候却没有阅卷的权限。
一般在江苏这个地方科考的时候,若是县令出缺,都会由周边的府城派一名提调官来主持考试,现场考核审阅考生的试卷。
所以在儿子考试这件事上,他真是一点劲儿都使不上。
而沈渊这时候因为有沈玉台这位家族的人在场,他也不愿意说出陈继儒先生要指教他文章的消息,所以也只能任凭父亲在这里暗自担忧。
等到沈玉台告辞之际,沈渊到底还是把那本《朱子五经集注》送给了沈玉台……等到族叔走了之后,沈渊又向父亲问了问他的情况。
当父亲说完沈玉台的遭遇之后,沈渊笑着说道:“按照他这个情况来讲,我倒是有个办法让他解脱困境……”沈玉亭一听儿子这么说,立刻就睁大了眼睛,然后他就听沈渊一本正经地说道:“一般来说……娶个媳妇儿就好了!”
“啥?”
沈玉亭差点没从石凳上出溜下去,却见沈渊还在旁边认真地说道:“像他这种情况是,其实是脑筋没转过弯儿来,说不定啥地方堵了……娶个媳妇儿就能畅通无阻也说不定!”
“滚屋里读书去!”
沈渊见到父亲有抓狂的迹象,他虚晃一枪扭头就走,在他身后沈玉亭还气愤地问道:“……你把点心藏哪儿了?”
……等到中院终于安静下来,沈渊父子这才双双向院子里走去。
在沈渊的记忆里,其实也有自己这位姨娘的印象,他也觉得还是躲着点儿好。
这位燕夺夫人既是他亲戚、又是个女人,沈渊就算是有通天的本事,在姨娘的身上也使不出来吧?
所以沈渊这次先进去侦查了一下,现柳夫人确实是走了,这才回头示意他爹可以出来了。
他们俩走到堂屋里时,却见到沈澜姑娘也心有余悸地从后边走出来,基本上和沈渊沈玉亭他们的姿态一样。
“夫人受委屈了……”沈玉亭脸上带着笑意,刚开口说话,却见自己的夫人皱着眉说了句:“都是因为你!”
沈玉亭吓了一跳,之后才意识到他夫人说的是自己身后的沈渊。
他心里立刻松了口气,然后很没义气地往旁边一让,把沈渊给让了出来。
沈渊一抬头就见娘脸上带着三分笑意,又有三分薄怒,皱着眉头向他说道:“你说你要是早点开窍,是不是就不能和那个柳如青是一科应试了?”
“你要是提前两年好好读书,说不定现在都是个秀才了!那个燕夺到咱们家来,再怎么她也没脸拿你和他家的那个柳如青比!”
“是是是!都是儿子不对,”沈渊赶紧笑着说道:“娘您息怒,我爹还饿着呢!”
“叫上饭吧!”
沈夫人气儿也消了,于是让下人上饭,沈渊趁机“呲溜”一下子就溜了。
原本的沈家的饭食和日常家务,都是由沈夫人跟沈渊的妹妹沈澜两个人做的。
不过现在他们的家境日渐殷实,沈渊手里的钱更是早就超过了他们的家产不知多少倍。
于是沈渊也花钱雇了两名仆妇,算是把母亲和妹妹从日常家务里解救了出来。
沈渊一贯是在自己的院子里和苏小棠他们一块儿吃饭的,这次他一回到自己的院子,他妹妹沈澜就捧着一大托盘的饭菜跟了进来。
见到妹妹亲自送饭,沈渊好奇地看了一眼。
这时的沈姑娘一边往桌子上摆放菜盘饭碗,一边小声地向沈渊说道:“哥你得考上啊,他们家说话可太气人了!”
“刚才四姨娘和母亲在前面说的那些,我在后面都听见了,气得我现在都喘不上气儿……你可得给咱们家长长脸!”
“是!”
沈渊闻言,随即正色说道:“就趁我妹妹给我做的这些饭菜,这县试,我必须得过!”
……到了第二天早上,沈渊换上了衣服,把笔墨纸砚用一个小藤箱拎了,直奔城外的天宁寺。
在这个时代,寺庙在很多的时候也代替了旅店的职能。
因为古代的旅店人来人往,既嘈杂又不安全,即便是那些高档的旅店,也一样是有客人不顾礼节吵吵嚷嚷,呼朋唤友,饭点儿的时候更是经常有人喝得大醉。
所以这个时代的文人试子或者是风雅之士,要想图个清静,很多人都会寻一间寺庙住下。